台灣遊戲市場的「雙向痛苦」── 日版 vs. 中文版

如果你在台灣常買遊戲片,應該多少體驗過這種奇妙的挫折感:

  • 我只玩日版 → 店家只剩中文版。
  • 我只玩中文版 → 店家只剩日版。

店家上架日版遊戲時,可能為了方便多數客人搜尋,直接用中文名,導致日文名稱搜尋不到。

有些電商平台(例如蝦皮、露天)搜尋功能本來就弱,關鍵字不支援多語,變成玩家自己要查中文譯名再搜。

這不是單純的「語言版本」問題,而是台灣玩家在遊戲版本選擇上的天然分裂,形成了一種全世界少見的市場結構。

  • 日本玩家:幾乎全員只玩日文版。店家進貨一種版本就好。
  • 歐美玩家:幾乎全員只玩英文版,少數西語版。也算單純。
  • 台灣玩家:分成三派——
    1. 日版派:看得懂日文、追日版特典、喜歡原汁原味。
    2. 中文版派:完全不碰日文,中文介面/字幕是剛需。
    3. 少數英文派:想練英文的人。

對店家 → 進貨要分散風險,每種版本都要囤一點,但沒一種能大批量進。庫存壓力大,也很容易有冷門版本滯銷。

但說到底,這可能還是台灣市場的「宿命」——只要我們同時與日本文化和中文文化深度連結,就很難有單一語系的市場結構。

最理想的狀況

  • 全平台推行多語同包,語音和字幕自由切換。
  • 遊戲包裝、電商頁面直接標明「支援語言」而非「版本」。
  • 甚至連 DLC、儲存檔相容性都能跨區統一,徹底消除版本壁壘。

店家進貨壓力大幅降低

  • 不用分配進貨比例,只要進「多語版」就行。
  • 庫存周轉率提升,滯銷風險下降。

很多 Steam 遊戲、PS5/PS4 的部分港版片就是多語同包。

但現實的問題是…

  • 授權與發售策略:部分發行商會刻意分版本控制價格、區域首發、DLC銷售。
  • 容量限制:尤其是 Switch 卡匣,容量不足時會砍掉部分語言,導致多語無法一次裝進去。
  • 市場慣性:有些廠商仍沿用多年前的「分版本」模式,覺得這樣能更好分區管理。